张拥军被选入社区“名人堂”名人
王立欣\文
带着江南韵味的浓重口音,配上健硕的体态与和蔼的笑容,张拥军身上那股天然的亲和力,总让人不自觉地走进他用真诚构筑的安全感气场里。
这位61岁的中医文化传承者,既有20年军旅生涯淬炼的刚毅,又有50载中医研习沉淀的温润。从全军优秀指导员到中医康复理疗师,从诗歌创作者到中医文化传播者,他用“正道做事,厚道处事”的人生信条,在不同赛道上书写着同样精彩的篇章。
8月1日,记者在沈阳市沈河区山东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见到他时,他正在向几位社区居民普及养生保健知识。
张拥军,1964年生于江苏省东台市。中医康复理疗师,中医文化传承人,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诗歌学会会员,曾在原沈阳军区空军部队服役20年,其间所带的沈空警卫连成为空军的标杆,被评为全军优秀指导员。2003年自主择业。自幼浸润中医文化,潜心研习50载,撰写数百篇中医理论文章,传承中医文化,播撒“新希望”。
展开剩余76%戎马笔耕 家风铸魂
“正道做事,厚道处世;勤俭持家,行善助人”,这句自幼听熟的家训,是张拥军人生的精神坐标。1984年,怀揣“文能提笔,武能操戈”的梦想,他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空军某部,将南方人的聪慧与家传的厚道融入军营生活。
军营的训练枯燥而艰苦,张拥军却把“学会寻找快乐,懂得挣脱痛苦”当作生活的艺术。训练间歇,他常常秉烛夜读,提笔创作,数百篇诗歌、散文在灯下诞生。“为的是我年轻的心灵不长皱纹!”他在“雷锋杯全国新诗大赛”获奖作品《常常想起你,常常去看你》中写下的这句话,道出了创作的初心。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,先后见诸军内外报刊,他也因此被破格提干,成为沈空某部警卫连指导员。
在连队管理中,他将文学创作中练就的细腻与军人的果敢结合,把警卫连打造成了“南京路上好八连”式的标杆连队。其政治思想工作经验在全军推广,连队成为空军先进典型,他本人也获评全军优秀指导员,获提前晋升。20年军旅生涯,他不仅具备了过硬的军事素养,更用笔墨与行动证明:青春的模样,既可在训练场挥酒汗水,也能在诗行里永葆鲜活。2003年自主择业后,他依然坚守“职业自由不意味着灵魂放纵”的原则,把家风与军魂刻进人生的每一步。
张拥军为老年人义诊
善行无疆 诚信立身
“我不能因为一点利益丧失做人的准则。”这是张拥军常挂在嘴边的话,更是他用行动践行的诺言。2008年,他与朋友承包的青岛运沙填海工程因故被迫停工。面对可能的亏损,他硬是咬牙承担了损失;做药酒生意时,因南方冰雨灾害耽误供货,他主动赔偿,“诚信比利润更重要”的信念从未动摇。
这份厚道,更体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。一次从萧山飞往南宁的航班上,一位七旬老汉突发心脏病,他立即上前施展按摩技艺,让老人转危为安,避免了航班紧急备降。这样的救助,在他的生活中发生过多次,每次都是默默施救,悄然离去。“帮助他人是件快乐的事。”他总是这样说。
在居住的东塔机场附近小区,面对年久失修的路灯和坑洼路面,张拥军主动向社区反映,协调相关部门整修,更新老化管线,被推举为业主委员会筹备组组长。他发动居民共治共管,让“弃管小区”变成了“明星小区”,被居民推选为沈空社区“名人堂”名人。
张拥军的儿子张洪铮也和他一样乐于助人,他们的家庭被评为沈阳市文明家庭。无论是经商信守承诺,还是救死扶伤、服务社区,张拥军始终像一棵大树,用浓密的枝叶为他人遮风挡雨。
杏林薪火 守正创新
“做中医,是我一生的使命。”这句沉甸甸的话,道出了张拥军对中医的深情。自幼受家族熏陶,他潜心研习中医50载,最终踏上传承之路,坚守“服务人民,传承文化”的初心。
他创立的“五方解病”体系,融合经络调理、心态疏导、食疗调养、运动辅疗与中药方剂,打破传统治疗局限,为许多常见病、疑难病患者带来希望。“中医不只是医术,更是哲学”,他常说,“健康是身心的和谐平衡”。2007年起,他投身康养事业,参与创建14家为老服务机构,将“五方解病”理论与养老服务结合,既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,更注重精神关怀,让中医的温暖照进晚年生活。
张拥军为居民义诊
作为中医文化传承人,他撰写数百篇理论文章,四处开展健康讲座,从不收取分文。“医者是文化与责任的传递者”,他认为,中医的传承既要守正,也要创新。在他看来,未来的中医应结合现代科技,成为“身、心、灵和谐统一”的健康理念载体。
“健康是每个人的最大财富,中医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钥匙。”秉持这一理念,如今张拥军仍在四处奔走,推广中医文化。他计划将中医文化推向海外,让这株传承千年的杏林之树,在新时代更加枝繁叶茂。
从军营到杏林,从诗行到善行,张拥军用50载坚守证明:真正的传承,是让文化扎根生活,让大爱温暖人心。
(来源于:晚晴报 )
发布于:甘肃省国督配资,免息配资平台,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