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工厂、下田地、开直播……今年暑假,来自广东工业大学“集思广益”暑期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,前往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,围绕广东省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开展社会实践。
从智能制造调研到农产品销售尝试,从科技科普课堂到AI农业培训,在省委政法委驻悦城镇帮扶工作队的指导下,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城乡融合的路径,用行动推动科技服务乡村振兴,把专业所学写在大地上。
开发小程序助力农副产品“出山入户”
“车间里比我想象的还要安静,但机器却在不停地动。”在德庆工业园的智能制造车间,队员小肖感慨道。
封闭洁净的环境里,机械臂精准运作、产线调度高效无声,让人很难将这里与传统印象中“嘈杂工厂”画上等号。队员们在工程师的带领下,穿梭在声学模组调试、整机装配测试等环节中,一边听讲一边记录,时而低声讨论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。
实践队在智能工厂参观。
“这就是悦城的特色花生糖,甜而不腻,在家追剧来一包,超级赞!”直播镜头前,队员小李一边比划一边讲解,身后的货架上整齐摆着当地土特产。
为助力悦城农产品“走出去”,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青年学生从脚本设计、产品选品到账号运营、直播间布景,事无巨细,一手包办。短短两天时间,他们开展了5场主题直播,在线总观看量突破3000人次。
队员在直播宣传当地农产品。
为助力优质农副产品“出山入户”,实践团队还为悦城镇开发了线上购物小程序。界面虽简洁,却实现了农户注册、产品上架、下单发货等多项功能。这个平台背后,是两位大二学生连夜敲出的千余行代码。“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公益性平台,哪怕队伍离开,农产品也能继续‘走出去’。”负责程序开发的小陈说。
手把手教孩子做电子琴
悦城镇洲林村委二楼会议室里,一阵清脆的电子琴声响起,孩子们围着几张课桌蹦跳欢呼。“我做响了!”一名小男孩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。
这节特别的科技实践课,由实践队电子组成员精心准备。教材不是纸质讲义,而是一块块STM 32开发板和一盒盒电子元件。在他们引导下,30多名乡村小朋友动手搭电路、学接线,拼装出属于自己的“电子乐器”,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的启蒙之门。
“我孙子考上大学了,可学费我真不晓得怎么办。”在一次入户访谈中,一位留守老人的话,让队员小冯记了整整一页纸。为确保国家资助政策真正“走进家门”,实践队开展了“入户走访+政策讲解+线上直播”三线宣讲。一张折页、一本手册、一个二维码,每一位家庭都能清晰了解奖助政策申领流程。
实践队在村委会宣传资助相关政策。
直播时,队员们用粤语+普通话“双语讲解”,争取让每一位家长都听得懂、信得过、用得上。“我以前不知道助学贷款还可以申请延期,真的给我们家里解了燃眉之急。”洲林村一位家长在听完讲解后连连点头。
此外,实践队还举行了一场以“AI赋能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培训。队员们以“手机拍照识虫害”“天气数据预测病变”等生活化场景开场,逐步讲解AI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、农业图像识别、村民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,引得在场的镇村干部频频点头。
这场培训由实践队根据前期调研自行设计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技术逻辑,并结合当地贡柑、水稻等特色农产品,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。不少干部边听边记,还有人拍照录像,希望回去能“借一借点子”。
从智能工厂到静谧稻田,从直播镜头到孩子课堂,从农户家门口到政府会议桌,这个暑假,队员们用青春脚步丈量一方热土,也在广袤大地上看见了技术与乡村的彼此奔赴。“这趟实践,是我们把知识搬出实验室的一次尝试。”一位队员说,“虽然很忙,但很值得,因为青春不止于追梦,更在于落地。”
南方+记者 汪祥波
通讯员 李秉寰 张俪瀛 徐灵先
图片由张俪瀛提供
国督配资,免息配资平台,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