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阿絮
编辑|沐语纪史
一张“黄毛晒北大通知书”的照片在社交平台流传时,评论区瞬间变成了吐槽现场。
有人盯着少年头顶那醒目的黄色头发以及通知书上的体育教育专业,群嘲他的专业就是北大冷门用来凑数的,他就是运气好捡漏了!
可当网友顺着争议深扒下去,那些嘲讽的声音却突然哑了。
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,北大新生应该是规规矩矩的黑短发、戴着厚眼镜,选择的也是计算机、金融这类热门专业。
可史天羿偏不按常理出牌:一头张扬的黄毛,在人群里格外扎眼;录取专业是体育教育,被网友调侃“体育生也能上北大?怕不是走了后门”。
故事的起因还要从7月22日史天羿发布的一条视频说起。
视频中史天羿一头黄毛,一边打着台球一边说着“拼搏百天我要考北京大学”,后面视频中,他依旧打着台球,但这句口号随着距离高考的到来越来越近,天数也逐渐减少。
直到高考前一天,他没有再出现在台球厅,而是坐在书桌前说到“距离高考还有1天,咱今天不去台球厅,咱今好好复习!因为我真的要考北京大学!”
突然,视频一转,史天羿已经拿着自己的北大通知书出现在画面里。
本以为网友会为他点赞,没想到议论声纷至沓来。
“体育教育毕业能有啥前途?怕不是毕业就失业”、“肯定是体育成绩达标,文化课凑数进的,还敢晒出来”评论里的质疑带着赤裸裸的偏见,仿佛“黄毛”“体育专业”,就注定与“北大”划不上等号。
史天羿看着这些质疑,没有反驳,因为他十二年来的经历已然讲述出了他的不易。
在他十二年经历的视频中,除了密密麻麻的训练,还有他对文化课程的学习,都字里行间藏着外人看不见的热爱与钻研。他知道,比起辩解,这些真相更有说服力。
网友口中“凑数的冷门专业”,其实是北大的新晋专业。2024年7月,教育部官网发布通知,北京大学新增体育教育专业,于当年正式招生。
作为我国顶尖学府,北大的体育教育专业绝非“体育生的兜底选项”,而是着眼于“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”。
想进这个专业,难度堪比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。
考生需通过北京大学高水平运动队考试,在体育专项上达到国家级运动员水平,同时文化课成绩需达到北大普通专业生源省份录取分数线20分以内。
这意味着,体育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接近“学霸线”,还要在体育专项上拔尖,双重门槛足以筛掉绝大多数人。
史天羿能脱颖而出,靠的绝非运气。他从七岁那年开始学习羽毛球,曾在11岁就拿下了江苏省队的男单冠军和全国第二的头衔。
后来,因为成绩优异,直接进入省体校。到快中考的时候,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,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省队。
之后又以中考600分的好成绩进入金中河西,开始一边学习一边训练。这份“体育+文化”的双重实力,才是他敲开北大校门的钥匙。
然而,史天羿看似顺利的人生却突然出现了转折。临近高考的时候,其腿部胫骨频繁作痛,去医院检查,确诊为胫骨疲劳性骨折。
史天羿当时感到天塌了,刚开始还能乐观面对,随着长时间没有训练,并且伤也没有好透,他逐渐焦虑起来。
幸好他遇到了很好的朋友们,都在不断鼓励着他,他也在单招仅剩四十天的时候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没好透强行复出。
伴随着紧张和焦虑,他开始恢复训练。虽然他的视频将过程几笔带过,但也可以想象到这背后的艰辛和痛苦。
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之后,他便匆匆赶回学校,开启了文化课的四十天备战。
最终圆梦北大,并在高考结束后染了我们所见到的黄毛。
网友在看完史天羿十二年的经历后,纷纷在视频下面评论,有网友夸赞他厉害的。
还有网友关心他腿怎么样了。
史天羿的经历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偏见。
我们习惯用“黄毛”“体育专业”“冷门”这些标签,去定义一个人,却从未深入了解过这些标签背后的真相。
这种偏见,不仅是对他人的不公,更是对自己认知的局限。
就像北大的体育教育专业,看似“冷门”,却承载着培养高端体育人才的重任;就像史天羿的黄毛,看似“张扬”,却藏着对体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。
当我们放下偏见,深入了解后会发现,那些看似“不般配”的组合背后,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热爱与坚持。
史天羿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,不要轻易用标签去评判一个人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,标签背后的他有多优秀。
愿我们都能像史天羿一样,不被外界的标签和偏见所束缚,在自己的赛道上全力以赴。
也愿我们都能学会放下偏见,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。因为真正的实力,从不会被标签掩盖,它终会在时间的检验下,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而对于那些怀揣体育梦想的少年,史天羿的经历更是一剂强心针:只要你足够努力,足够热爱,美好的未来,也在向你们招手。
喜欢本期节目,请您点击“关注”,不错过下期分享
[免责声明]文章内容、图片来源于网络,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-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
国督配资,免息配资平台,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